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51

5世纪北魏“大代”款(480年左右)铜鎏金释迦牟尼佛说法坐像(北京首都博物馆)

尺寸:高27cm
年代: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
质地:铜鎏金
风格:中原
来源:北京首都博物馆
参阅: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研究
鉴赏:

1977年北京延庆宗家营出土,现藏首都博物馆

发愿文:大代……日弟子口德……

此铭文磨蚀不可读,然造像风格为典型太和式样,故附于此,以备参考此种形式的佛坐像据有发愿文者考察,多为河北中部及周边所出,可推知河北中部一带应有制作的大型作坊。


这尊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结跏趺端坐,其面相丰圆,深目高鼻,表情寂静而坚毅,其相貌具有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头饰涡旋状发型,顶有隆起的高肉髻。身姿挺拔、躯体丰厚。胸脯健硕、肩膀宽厚结实。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袈裟,袈裟反搭于左肩。衣纹写实性强,有厚重的质感并富有立体感:先是一层立体写实的大衣褶,再于大衣褶上用阴线刻画出细密的衣纹,皆是平行状排列;在大衣的领口有表现衣边翻卷的曲线形衣纹——折带纹。右手举于身侧,结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掌心向内。主尊背部上、下各有一个插榫(图2),可供安装背光(已佚)。榫端的穿孔中若插入销钉则可以固定背光。像下的台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方形束腰须弥座,须弥座两旁各塑蹲踞状的狮子一只;下部为四足床型座。座中部为方形空龛,龛楣饰卷云纹垂幔和流苏,两侧龛柱旁各立一头戴风帽、右手持莲蕾、左手作合十状的供养人。龛楣之上雕四段首尾相接的由蔓叶构成的椭圆形,椭圆形内分别装饰不同姿态的鸟形图案。从佛像底部观察,像与底座之内皆空心。床型座的背面有刻铭:大代□□□□□日弟子□德□□为□……

此像首次公开著录于1980年第3期《文物》杂志《大代鎏金铜造像》一文,文中记载:“1977年北京延庆县宗家营村社员耕地时,在距地表约30厘米的耕土层偶然发现了一躯铜造像,估计是早年埋藏的传世品。”文章认为“该造像的年代属于北魏没有疑义。铭文的大代年号应指北魏”,并提出此像应铸造于5世纪。佛教美术研究者以其出土地点称其为“延庆宗家营像”。

金申主编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和《北京文物精粹大系·佛造像卷(上)》等图录中都著录过这件造像。后者不仅首次公布了此像的彩色照片,而且将造像的身份确定为“释迦牟尼佛像”,并确定其制造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按文物定名原则,现将此像命名为“北魏‘大代’款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坐像”。

此尊造像的体量属于小型像。常被世俗人家在家供养,有时又是随身供养的。在供奉时,造像不仅可以起到弘法、庄严道场的作用,还可供人礼敬、祈祷、忏悔、供养和观想。对此尊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制造年代、制造地点、制作工艺、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以下分别介绍。

确定此像制造年代的依据主要有两方面,即铭文内容和艺术风格。在铭文内容方面,“大代”一词是研究的重点。315年拓跋犄卢因帮助西晋并州刺史刘琨与匈奴族刘聪、羯族石勒相对抗有功,被西晋封为代公,进而封为代王。338年,拓跋什翼犍(320〜377)建立代国,都于盛乐。376年前秦昭宣帝苻坚攻代,代灭亡。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什翼犍之孙拓跋珪乘机恢复了拓跋族国祚,于386年在牛川(今内蒙古锡拉木林河)即代王位。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魏”,孝文帝改汉姓后也称“元魏”。拓跋氏政权在386年就已改代为魏,那么太和年间制造的佛像铭文仍使用“大代”国号的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笔者认为这是民间仍沿用旧习而自称国号为“代”的现象,且自出土文物看,并非孤例。例如大同市博物馆收藏的北魏司马金龙墓志中对“国号”的记载也是“大代”(图3)。司马金龙卒于太和八年(484),其墓志的年代与首都博物馆所藏这尊造像相当。可见,在将国号改代为魏的近百年后,仍有沿用旧习而自称国号为“代”的现象。故此像铭文中的“大代”确指北魏无疑。


云冈石窟开创的佛像风格在北魏中期具有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北魏迁都洛阳前,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北方地区起着完全主导意义的佛像模式。在当时流行的各种形式造像中,金铜造像是最为突出的艺术形式。金铜造像造型完美,工艺精细,题材丰富,充分反映了“云冈模式”的巨大影响和艺术特点。这尊北魏太和年间铸造的铜镀金释迦摩尼佛像,就是云冈模式流风所及的典型实例。佛像结跏趺端坐,微低着头部,饰涡旋状发型,头顶肉髻隆起,面部丰腴,微阖着细长的双眼,端庄而又安详。内着僧祈支,外批袒右肩袈裟,袈裟的一角搭覆在右肩上。胸前衣领上饰折带纹,与山西大同云冈大佛袈裟上的装饰纹样一致,衣质厚重,衣纹写实。最生动的是佛的手印,右手举于身侧,施无畏印,左手置左膝上,掌心做怀抱状,表现出佛陀关怀众生、普渡众生的伟大情怀与无穷力量。此像一改此前释迦摩尼闭目沉思、手结禅定印的形象,用关怀与交流的态势,传导出慈悲济世的大乘佛教思想已成为佛教传播与发展的主旋律这一时代气息。

此像的台座也很有特点,长方形的四足坐床,造型浑朴稳重 ,坐床的正面和两侧面均有纹饰,刻画着飞鸟、蔓叶、卷云纹及手持鲜花的鲜卑人装束的供养人,构图繁复别致。坐床两侧各有一狮蹲踞,狮子转首对望,形象威武;坐床上的方形束腰托举着一方台面,其四周刻有繁密的唐草纹饰,释迦摩尼佛端坐其上,整个造型既稳重大方,又亲切自然。在坐床背后有数行题记,因年代久远只能辨认出“大代”等几个字。大代是北魏拓跋氏初建时的国号,拓跋珪建立北魏后,仍习惯以“代”做为北魏的俗称。从这尊造像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看,此“大代”所指为北魏无疑,而其具体的制作年代应在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造像以恢弘的气势,精湛的工艺,体现了北方鲜卑民族雄阔健硕的形象特征和文化气质,代表了北魏金铜造像的艺术水平,是北魏造像“平城模式”的典范之作。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51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51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