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8

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下)

原创: 邢继柱、李璟

相关页面: 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上)

藏传佛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基础,通过西藏众多的寺庙殿堂,对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均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历时十二年建设完工。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教派,每个教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这些寺庙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物,许多雕塑、壁画和各类装饰品均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西藏各大寺庙内还保存有大量的经书和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典籍。一座寺庙就是一座藏族文明的博物馆,体现了藏族文化的精髓。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境内,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由噶举派帕竹噶举支派创始人帕木竹巴·多吉杰布(1110-1170)兴建。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帕竹政权的灭亡,丹萨替寺亦开始衰落。

丹萨替风格造像主要出自丹萨替寺,盛行于14-15世纪。虽然目前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丹萨替风格源于尼泊尔风格,但实际上,13世纪后便已在西藏得到充分发展的尼泊尔风格,此时已逐渐演变成西藏本土风格。西藏本土风格在造像题材上已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在造型样式上没有具体的仪轨可以作为依据,多为重新设计和创造。在近百余年间,丹萨替造像形成了当地独特的艺术风格,以造型优雅、题材新颖、华丽大气、工艺精湛、金质锃亮及存世量少而闻名于世。

金刚手菩萨,14-15世纪,西藏


金刚手菩萨像制作于14-15世纪,局部彩绘,嵌宝石。造像顶结圆形高髻,右肩下探出蛇头,相容凶忿,四肢粗硕。周身佩带多种饰物,腰围虎皮裙,身披倒U形大帔帛,尾端分别飘垂于两腿外侧,动感十足。左手结三宝印,右手擎金刚铃,左展姿于覆莲日轮宝座之上,彰显出护持佛法的威力。

从此尊造像可见,丹萨替造像在造型比例和所用材料方面十分考究。造像金色饱满悦目,全身多处镶嵌宝石,局部纹饰精细,铸造工艺精湛,展现了丹萨替造像艺术风格的特点。

历史上,西藏有两个不同派系的藏传佛教中心,即位于拉萨(前藏)的大昭寺和位于日喀则(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历代达赖喇嘛的住息地,而扎什伦布寺则是历代班禅的住息地。

扎什伦布寺始建于明朝正统十二年(1447年),由宗喀巴大师(1367-1419年)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年)在后藏贵族索南桑波等人资助下兴建,历时十二年建成大经堂等建筑,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

随着扎什伦布寺的建设,寺院的高僧和众多雕塑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金铜佛像,一世达赖喇嘛本人也亲手建造了拉章坚赞吞布的白度母和绿度母像。西藏绘画史上著名的“勉唐画派”创始人勉拉·顿珠嘉措也参与了扎什伦布寺的修建,寺中一些画作和雕塑便出自其手。

在藏传佛教艺术品中,很多佛像、法器及其他器具均由合金铜制成。合金铜一般可分为红铜、黄铜、青铜三种,藏文称为“利玛”。扎什伦布寺内长期大量的各种艺术创作,对扎什利玛造像风格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也带动了扎什伦布寺周边的工艺水平和艺术素养的提高。一些手工作坊在扎什伦布寺周边逐渐形成,扎什利玛佛像的制作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政府在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圆寂后,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班禅额尔德尼,并颁发金册金印,班禅活佛世系的宗教和政治地位正式被确认。伴随着班禅的声望和地位日尊,扎什伦布寺也迅猛发展,众多的雕塑艺术家和寺院周边多个手工作坊组成了庞大的艺术创作群体,扎什伦布铸场应运而生。这里制作的造像技艺精湛、艺术感染力强,达到了扎什利玛佛像制作的巅峰期。

六臂白玛哈嘎拉,17世纪,西藏


六臂白玛哈嘎拉像应出自后藏扎什伦布寺或其周边,主尊身材矮胖,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裙上满饰网状璎珞。两肩帔帛自然飘垂,尾端向上蛇形翻卷。双腿直立,脚踏邪引天(八大天之一)。背光镂空,雕有火焰纹饰,背面满涂朱砂。束腰式仰覆莲座上沿饰联珠纹,桃形莲瓣饱满舒展,宽大厚重,上下对称分布。

从造像风格上看,此尊造像在西藏本土的艺术手法上,融入了较多的尼泊尔艺术元素。从文献记载可知,扎什伦布寺自创建时起,便有尼泊尔工匠为其制作金铜造像。所以,在扎什利玛佛像中出现带有尼泊尔风格甚至于模仿尼泊尔早期风格的作品较为普遍。

扎什利玛佛像是清代西藏造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藏僧俗高层进献中央政府的珍贵礼品,是当时西藏与内地政治关系的重要纽带之一。扎什利玛佛像铸造的繁荣期,也是西藏造像艺术的最后一个繁荣期。

除扎什伦布寺铸场以外,清朝时期西藏还有另外两大佛像制作中心:德格铸场和拉萨多觉边肯铸场。德格铸场位于四川德格县城,这里曾以刻印佛经闻名遐迩,同时也铸造了许多优质的佛像。其造像所用材料多为“紫利玛”,即紫铜。多觉边肯铸场,简称“多边”铸场,位于拉萨布达拉宫脚下。这里铸造的佛像可称为“多觉边肯利玛佛像”或“多边利玛佛像”。

四世班禅,16-17世纪,西藏


四世班禅(1567-1662)像形象逼真,头部细节精雕细錾,塑造出了老年人典型的相貌特征。上躯端正,内着僧坎和僧裙,外披右袒式袈裟和僧氅。衣纹质地厚重,纹褶线条流畅,纹饰錾刻精美。双手刻划高度写实,左手托匣,右手抚膝,跏趺端坐。双层卡垫造型规整,素面无纹。卡垫后刻有藏文题记,汉译为“教法之主却吉坚赞贝,左第七”。

五世达赖,16-17世纪,西藏


五世达赖,16-17世纪,西藏


作为四世班禅学生的五世达赖(1617-1682年),在进一步壮大了格鲁派的势力之后,成为了蒙藏人民的精神领袖。由于他非常尊奉清廷,从而增强了喀尔喀、卫拉特等诸部对清的向心力。由此产生的蒙藏地区和平局面,为清朝政府统一北部和西部边疆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五世达赖像面相英俊,表情慈和。上身端正,内着僧坎和僧裙,外披右袒式袈裟和僧氅。全身錾刻精美的缠枝花卉、锦纹和龙纹。双手刻划高度写实,左手原托经筴,右手作说法印,跏趺端坐。双层卡垫造型规整,四边无棱角,锦纹刻划精细。造像整体线条自然流畅,面部泥金彩绘保存完好,神态生动传神,雕刻工艺精湛,金色饱满悦目,是清代西藏祖师类造像之代表作。

拉托托日年赞,17世纪,西藏


拉托托日年赞,17世纪,西藏


西藏造像的题材最为丰富,其中包括古代历史名人。据文献记载,拉托托日年赞生活在公元4世纪前后。自吐番第一代聂赤赞普以来,历代吐蕃王皆以苯教为护国教,直到第二十七代吐蕃王拉托托日年赞时期,佛教正值传入吐蕃地区。因其护持佛教,遂成为西藏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

在已知存世的造像中,能够反映拉托托日年赞的造像极为罕见。据史料记载,自公元3世纪,吐番赞普的服饰就已与众不同。例如此尊造像顶髻缠巾,这种用丝带缠绕的高冠亦可称为“朝霞冠”。此尊造像面庞方圆,眉眼细长,白毫凸显,直鼻小口。躯体圆浑壮硕,胸腹凸显,身着翻领长袍,腰间系丝带,足蹬高靴。衣纹自然写实,厚重而流畅。左手托经书,右手托宝塔,半跏趺坐。方形台座前方垂下一条卡垫,两侧双狮托举台面。台座后方底部边沿刻有藏文题记,汉译为“雪域正法之始祖托托日/ 右第三”。此尊造像题材罕见,铸工精湛,当为西藏官方铸造。

由五世达赖喇嘛在其执政期间建立的“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管办机构。雪堆白在造像工艺方面力求精致和典雅,布局严谨,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在整体上保持传统艺术风格的同时也有着艺术上的创新,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雪堆白艺术风格,代表了西藏近现代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雪堆白艺术风格不仅影响到清代宫廷,也对西藏和蒙古的造像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多雪堆白作品保存在西藏的一些重要寺院和北京故宫中,仅有极少数作品流失在民间。在今日的西藏博物馆里,每一件标有“雪堆白制造”的艺术品依然展现着昔日的辉煌。

智行佛母,18世纪,北京或西藏


智行佛母,18世纪,北京或西藏


智行佛母,18世纪,北京或西藏


智行佛母一面四臂,头微左倾,面部泥金彩绘,表情喜悦。身材比例匀称,胸部丰满,腰肢纤细。项挂银质五十人头蔓,佩饰银质项圈、璎珞、长链、手镯、臂钏和脚镯。左腿舞姿独踏仰面印度教爱神,正二手拉开花蔓弓箭作引满欲射状,其余二手各持无忧花枝。仰覆莲座造型较高,上下沿均饰联珠纹,整体样式为典型的东北印度帕拉风格。工艺复杂,雕工精湛,堪称目前同类造像中最为精美的智行佛母像。

上述这些同属喜马拉雅艺术风格的作品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色彩。西藏造像在继承印度密教的基础上以尼泊尔艺术为主流,并融入了大量西藏本土文化,同时受到了来自汉地佛教的一些影响,最终形成了西藏独特的造像艺术风貌。

由于西藏地接中亚和印度次大陆,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在1300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吸收了大量喜马拉雅艺术的精髓,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且独特民族风格的艺术类型。

藏传佛教造像主要可划分为“异域造像流派”和“西藏本土造像”两大类别,不同的流派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喜马拉雅文化艺术宝库。喜马拉雅艺术作品作为佛教思想的载体,在今天同样受到人们的敬爱,并且拥有国际化的研究背景和全球化的收藏市场。西藏,作为喜马拉雅艺术之载体,全面地传承了喜马拉雅地区及周边地区辉煌的艺术成就,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水准,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观赏。

参考书目:
1. 黄春和《藏传佛教艺术鉴赏》华文出版社,2004年。
2. 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3. 熊文彬《藏传金铜佛像雕塑风格综述》
4. 扎雅·诺丹西绕《西藏宗教艺术》,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二版。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8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08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