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首

佛首菩萨头像

本页列出佛首(佛头)和菩萨头像.

外文描述

Head of Buddha and Bodhisattva

相关页面

造像特征

佛像艺术的出现,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事情。那是一种受到古希腊文化影响的、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犍陀罗」文化的产物。一直到公元一世纪左右,终于开始出现了佛陀的样子,在古代犍陀罗地区发掘出了一枚迦腻色迦时期的金币,这枚钱币上有一个穿着古希腊服装的男子像,旁边有希腊字母拼写成的佛陀字样,这也是基本公认的关于佛陀最早的形象。 佛造像传入中国后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也是几乎完全的照搬印度的样式,两晋时期以及十六国时期的佛像开脸明显是古印度犍陀罗的样子,我们看到地理位置越靠近西域的地方佛陀的形象越接近印度犍陀罗样式,比如龟兹,于阗,克孜尔等等,但是到了中原内地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早期开始就具有汉化的改造特征了,无论是衣着的细节还是形体与头部开脸,并非是纯正的印度样式,这种改造的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明显,至唐开始就完全的本土化了。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再改造的精神让佛造像的历史变得丰富多样,充满着动人的民族情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中国佛陀的形象更加温婉,儒雅,规正,其实不但佛造像,连佛教典故都有出现改变,删节的情况,以符合我们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汉文化体系。

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我国境内第一座石窟寺。从这个时候起,佛像开始逐渐在佛教的伽蓝中普遍地供奉起来。并由大月氏经过疏勒、高昌、于阗、龟兹等地逐渐地传到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和中国内地。当时,佛的形象特征:高鼻、细眼、薄唇。当佛教东进阳关以后,逐渐地被汉族地区的文化所融合。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佛的面庞也逐渐汉族化了,鼻梁的造型逐渐低了下来,耳轮越来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现在善男信女们的面前。这种转变过程在敦煌、云冈和龙门三个石窟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制作匠人把他们的精神寄托,对来生的向往,以及他们认为的神圣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这在云冈石窟中也得到了明显的反映。汉传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颜色受时代影响,现色彩鲜明,轮廓清晰。外来样式的影响以及各朝代的审美思潮不一致导致了佛头的造型发生改变,无论是发式还是五官开脸的处理,细节的增减等等都在变动,大体来讲最早期的佛像印度式样风格浓重,传入中土中后期逐渐发生改变,这种改变是以汉文化为主导的整体走向,包括服饰、身形等等,我们看到自北魏秀骨清相开始第一次的大改观到北齐北周再次复古的笈多风格,之后又是被唐代的完全本土化的风格所覆盖,一次一次的影响着佛像的造型。只要我们在了解时代大背景下,去仔细分析佛头的每一个具体特征就能找到统一与合理性,就能明白为何有些细节改变了。有些特征消失了,有些元素放大了,另外了解上述这些关于佛头的常识之后,对于时代特征的梳理与辨伪有辅助作用。

本站收录的佛头菩萨头像按产地可分为:

深度阅读: 佛头密码:十六国至唐代的演变

参考文献:
……

造像列表

造像搜索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首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首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