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13

明代永宣宫廷风格造像(15世纪)

明朝政府(1368-1644年)十分重视与藏族的团结友谊,与西藏各地和各教派势力有着广泛联系。为此,在宫廷专设造像机构制作藏式佛像,当时称为“佛作”,隶属“御用监”,这里制作出的佛像通常作为重要的宗教礼品赏赐及馈赠给西藏上层宗教人士。

明代宫廷造像始于永乐时期,至宣德时期延续不衰,但在宣德之后便不再铸造宫廷造像。因此,我们所谈到的明代宫廷造像主要指永乐和宣德两朝制作的藏式佛像,通常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一般来讲,永宣宫廷造像在莲座台面的正前方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 六字款。当时汉地传统书写为从右至左的倒书格式,但为顺应藏族的读写习惯,六字款均为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

永宣造像是一种新型的佛像艺术模式,以其鲜明的风格特征、标准的刻款标记和完美的造型样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精致典雅的艺术气象。其艺术灵感来自于尼泊尔造像、东北印度造像及中原造像的多元艺术风格的融合。雕刻技艺高超,尽显皇家艺术气派,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材质采用黄铜合金,铜质细润,色彩华丽,体现了当时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造像底部八刀垛口,十分规整,封底满涂朱砂。人物造像是汉藏融合的美男靓女,菩萨装造像装饰繁缛,耳缯、项圈、璎珞、臂钏手镯、脚链、披帛等诸多细节之处雕刻精细。此外,造像工整精致,金水厚重,衣纹写实,自然流畅。坐像多为深束腰莲座,多见双层连珠纹,葵花籽型仰覆莲瓣生动挺拔,饱满有力;立像多为单覆莲座。25厘米上下的佛像莲座皆为满莲,莲瓣较为宽大,带云朵。

普遍认为,永宣宫廷造像是中国金铜造像的巅峰之作,对宗教、艺术、历史及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此类造像是最为珍贵的金铜佛像,也是当今艺术品市场中最受青睐的佛像品类。现国内存世量约为300余尊,私人藏家手里约为100尊。近年赝品较多,搅乱市场,购藏谨慎。


图1(弥勒菩萨立像)高16.5厘米,重568克。早期弥勒造像以印度弥勒为原型,身材修长,菩萨装扮。佛教传入中国后,原本的印度佛教造像艺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内涵,在造像艺术风貌与风格上有了创新,特别在面相和衣饰方面有别于原型。至北魏时期,弥勒造像的造型已分为佛装(图1)和菩萨装(图2)两种主要形式。明朝初期,永乐皇帝笃信佛教,对铸造佛像的要求十分严谨。大约从永乐六年(1408年)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是明代宫廷造像的创立时期(永乐前期)。造像体态优美,装饰繁缛,气质优雅,做工精细。大约从永乐十九年至永乐末年(1424年),为明代宫廷造像的定型时期(永乐后期)。造像体态趋于平稳,较少见到三折枝式的动感姿势,面相宽平,眉眼平直,具有明显的汉人面相特征。图1的造型源自传统的印度旃檀佛像,其头饰为波浪式,而此尊头部则饰规整的螺发,这种样式在当时的西藏地区十分流行。身着通肩式圆领袈裟,衣 下隐现身体形态。波纹状衣纹呈U形分布,起伏较大,流畅自如。这种纹褶源自4-5世纪的犍陀罗造像艺术风格。左手下垂作与愿印,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双足并立。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上缘饰连珠纹一周,下缘两周连珠纹之间浮雕精美的花草纹。莲瓣细长饱满,劲健有力,造型优美,神韵十足。通过造像的铸造细节使我们不难想象,永乐王朝在处理汉藏关系方面的态度十分谨慎,在一些方面迎合了藏族同胞的宗教审美情趣,也为当时的汉藏佛像艺术增添了新的题材与造型。2005年欧洲回流。著录:《收藏家》2010年特刊,P49。《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 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器物展览图(一)P116-117,2010年。

图2高21厘米,重2052克,是弥勒菩萨众多艺术形象中的一种。头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根部各出一枝花瓣向两侧伸展,形成月牙形状,为当时宫廷造像常见的花冠样式;头顶束高发髻,发髻呈横圆柱状,形同当时妇女头饰,余发垂于脑后,并编成两条发辫垂搭于双肩,发丝清晰可见,发梢在两耳际和脖颈扣成一道弧形;两耳边又各有一条U字形翻卷的缯带,耳下垂圆环。面相方正,脸颊丰圆,眉眼上挑,眉间饰白毫,面容秀美,神态安详。肩部宽阔,腰部收束,躯体浑圆,四肢粗壮有力,细部刻画精细入微。上身胸前饰项圈和 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连珠璎珞装饰。双肩披帔帛,帔帛从肩部垂于手臂内侧,然后从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上,极富装饰意味。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质感较强,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收起的自然状态,尤为优美大方。此外,手和足部还有钏镯装饰。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两手各牵一花茎,花朵盛开于双肩,右肩花上置有净水瓶,为弥勒菩萨身份重要标识。肩花形制独特美观,花朵下各垂四片花叶,花叶上雕出清晰的叶脉,造型生动逼真。莲座为半月状束腰形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花瓣细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周匝环绕,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 六字款,字体柔美清秀。莲座下封藏缺失,露出十分规整的内膛,封底边缘可见黄色的铜质和均匀分布的八个剁口。整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装饰繁缛,工艺精细,流光 溢彩,雍容华贵,具有明代宫廷艺术鲜明特点,体现了永乐时期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真实面貌。另外,此尊造像还有几处独特的表现手法。眉眼向两侧上挑,与常见宫廷造像平直的眉眼明显不同;双肩所披帔帛绕过臂腕自然下垂,而后从手臂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上,不像一般宫廷造像在手臂内侧形成一个环状的造型;身体两侧的肩花造型生动写实,与一般宫廷造像大异其趣。这些特点或带有尼泊尔遗风,或带有中原地区写实倾向,显示了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趋于定型和成熟的过渡性艺术特点。此尊弥勒菩萨像的雕造,显示了弥勒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永乐皇帝对藏族人民和藏传佛教固有信仰的尊重。在目前已知的永宣宫廷造像中,弥勒造像极为少见。整躯造像保存完好,品相一流,在宫廷造像中难得一见,称得上是一件明代宫廷造像上乘之作。原日本佛教美术专家赖富本宏旧藏。著录:《收藏家》2010年特刊,P52。《罗博报告》 P126-127,Robb Report Lifestyle,34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器物展览图录(一)P110-111,2010年。

永宣造像题材与藏传佛教的题材种类相去甚远,目前发现约有30种不同的题材。这些题材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宗教和政治寓意,大部分题材是藏传佛教各教派的藏族人民共同信奉的。从每种题材在总数中所占比例上看,旃檀佛最少,而绿度母、四臂观音和文殊菩萨最多。图3是四臂观音的常见形象,高21.5厘米,重2254克。头戴弯月形宝冠,顶结高发髻,髻前端坐阿弥陀佛,两绺余发披搭双肩,宝缯呈U形飘拂于耳际。面相丰圆,白毫凸显,眼睑低垂,耳饰花,胸前饰珠宝璎珞,身着天衣绸裙,肩搭帔帛,质地轻薄,飘落自然。主二臂双手合十,右上手拈念珠(巳佚),左上手持八瓣莲花,全跏趺坐。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 六字款,莲瓣优美清瘦,形似菊花瓣,不带云朵,这种艺术风格常见于当时的西藏及尼泊尔造像,在永宣宫廷造像中极为罕见。通观整躯造像,金色饱满悦目,比例精准,品相完美,为明代永乐时期造像艺术精品。2004年请于北京翰海(秋拍封面)。著录:金申《历代佛像真伪鉴定》P219,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黄春和《汉传佛像时代与风格》P215,文物出版社,2010年。《文物天地》2010年12月,第234期,P72。参阅:Ulrich von Schroeter《BUDDHISTS C U L P T U R E S I N T I B E T 》ⅡP1275,图版355B-D,Visual DharmaP u b l i c a t i o n s L t d . , H o n g K o n g ,2001。(瑞士)乌尔里希•冯•施罗德《西藏寺庙珍藏佛教造像108尊》P163,图版55A,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图4(四臂观音像)高度仅有10.5厘米,重298克。是现存永宣宫廷造像中尺寸最小的佛像,类似大小的佛像作品目前仅见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大明永乐年施”款铜鎏金绿度母像。以其重要价值和稀有体量,堪称明代宫廷造像中难得的珍稀品种。造像雕工精湛,面型圆润俊美,表情慈柔。腰部以上呈扇形,小腹紧收,脐窝深陷。帔帛及裙裳质地轻薄,衣纹流畅优美,周身装饰极为华美,金色饱满悦目,全品相。莲座上镌刻 “大明永乐年施” 六字款,款识规整,字体秀美。2008年请于北京保利。著录:《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

图5(莲花手菩萨)高14厘米,重722克。莲花手菩萨因手持莲花而得名,是观世音菩萨众多化身之一。在佛教传播之地广受欢迎,无论是印度地区、尼泊尔地区、喀什米尔地区,还是藏传佛教影响下的西藏地区、蒙古地区,甚至是中原地区都会见到莲花手菩萨的造像。虽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莲花手菩萨造像的造型也有所不同。 此尊头戴宝冠,束发高髻,面相方圆,眉间白毫凸显,宝珠顶严。双唇微启,眼睑微开,作下视状,面露笑意。耳饰花􀀀,垂承至肩,耳际处耳缯上扬。金珠项链垂帘一般落于胸际,典型地体现了永乐时期环状金珠的形制。手腕、臂、小腿及踝部皆有钏饰。肩宽颈短,有肉节纹,臂长手秀,刚柔相兼。上身天衣帔帛,下身飘柔长裙,帔帛顺肩饶臂而下自然飘落。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各拈一枝莲花开于两肩。腰部呈“S”形,小腹部紧收,脐窝深陷,富有弹性。璎珞编织的腰带,犹如绸带一般结系,洒然飘向身后。三层皱褶的衣纹处理,是永乐时期藏传佛教造像最流行的装饰手法。全跏趺端坐于深束腰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上下缘各饰一圈精密的连珠纹,莲瓣修长秀美,饱满有力,生动挺拔,莲瓣尖端部上卷成花蕊状。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 六字款,款识规整,字体秀美。整躯造像金色饱满悦目,铸刻细腻,造型典雅,原封底。尤其是衣褶的风动感和人体的柔和感,充分体现出永宣时期崇尚的一种协调、准确、精致、成熟的造型美。2005年英国著名藏家speelman惠让。著录:《收藏家》2010特刊,P50。《收藏家》2010第二期,P87-88,总第160期。《收藏家》2010年10月,总第168期,封面。《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器物展览图录(一)P112-113,2010年.

文殊菩萨(图6、7、8)是印度梵语“文殊师利”的音译简称,意译“妙德”和“妙吉祥”。在佛教诸菩萨中,以智慧见长,位居各大菩萨之首,佛经中称他“文殊师利法王子”。藏传佛教对文殊菩萨十分尊崇,与其修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藏传佛教认为,佛教修学的主要宗旨是断烦恼、证菩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方法就是修智慧,智慧如利剑,可以斩断一切烦恼之贼。如果不修智慧,而仅去做一切普度众生的善事,只能修得好的福报,终究不能从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达到成佛的最高成就。基于对智能的重视,藏传佛教还将一些重要的上师或历史人物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历史上先后有萨迦派四祖萨班•贡噶坚赞、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清代乾隆皇帝被尊为文殊菩萨的化身。这些化身形象也都带有文殊菩萨的形象标志,即手中或肩花上有经书和宝剑。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有很多种。图6高26厘米,重3456克,为西藏五文殊体系中的橘红文殊,系萨迦派特别重视的一种文殊本尊。其头戴弯月形宝冠,发髻高耸,颜面端庄,汉族人的容貌特征十分明显。弯眉细目,双唇微启,眼睑低垂,表情慈祥。双耳挂大耳,耳际处耳缯上扬。身着菩萨装,胸饰璎珞珠宝,由系列环链组成,繁缛华丽,与菩萨慈悲智慧的内在刻划互为表里。腰部呈S形,小腹部紧收,脐窝深陷。璎珞编织的腰带,犹如绸带一般结系,洒然飘向身后。肩搭帔帛,质地轻薄,绕臂自然飘落。手腕、臂、小腿及踝部皆有钏饰。上躯略向左倾,双手各拈一茎莲花,花蕊上分别奉置经书和宝剑。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 六字款。整躯造像工艺精湛,胎体厚重,原封底,全品相。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此像保留了原有的封藏,封底可见封得十分严实的封底盖,封底盖上刻有精美的十字金刚杵图案,其周边可见均匀分布的剁刺和封护用的朱砂。2006年请于北京匡时。著录:《佛光宝相》P17,万卷出版社,2006年。《罗博报告》P126-127,RobbReport 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鸣鹤清赏》P88-91,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编,2010年。


图7高19.5厘米,重1284克,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图6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此尊的眼睑更为低垂,面露微笑,表情十分甜柔。帔帛形制与图6不同,尾端于体侧自然向上飘拂,动感十足。莲瓣极其秀美,饱满有力,尖端部上卷成三颗圆珠状。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字体秀劲流畅。可以说,此尊造像整体上具备了华丽精巧的装饰、优美动人的体态、流畅软柔的衣纹、绚丽沉稳的金色外表,给我们展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成熟之美。2008年请于北京保利。著录:《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 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鸣鹤清赏》P80-83,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编,2010年。 

图8高15.5厘米,重840克,为文殊菩萨众多形象中的一种常见形象,俗称“红文殊”,属西方莲花部,是一尊司职西方莲花部的文殊菩萨。此像头戴花冠,顶结高发髻,余发垂肩,耳侧缯带飞扬,耳下垂圆环,面容娟秀,神态安详。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肌肉饱满;胸前双乳呈球状高高隆起,女性特征明显。上身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图7 文殊菩萨像图8 文殊菩萨像37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连珠式璎珞装饰,双肩披大帔帛,手和足部还有钏镯装饰。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优美,生动表现出丝织物本有的质感。跏趺端坐,右手高举宝剑,左手当胸结说法印,并持莲茎,肩花上置经书,体态优美大方。莲座为半月状束腰形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瓣细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周匝环绕。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字体柔美清秀。莲座下有完好装藏,原底。封底边缘可见黄色的铜质和均匀分布的剁口。整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装饰繁缛,工艺精细,流光溢彩,雍容华贵,尤其是她那充溢着青春活力的窈窕身段、富于弹性的饱满肌肉、悬挂于胸腹间的繁复璎珞、自然柔美的衣纹线条,以及如珍珠般密布于莲座的连珠装饰等细部特征,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典雅。著录:《收藏家》2010年特刊,P50。《收藏家》2010 第二期,P87-88,总第1 6 0 期。《罗博报告》P 1 2 6 - 1 2 7 ,Robb Report 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器物展览图录(一)P108-109,2010年。


图9(金刚手菩萨像)高21厘米,重2110克。金刚手菩萨因手执金刚杵而得名,是大势至菩萨的忿怒化现,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合称“三族姓尊”,分别代表“伏恶、慈悲、智慧”三种特质,也是八大菩萨之一(观音、弥勒、虚空藏、普贤、金刚手、文殊、地藏、除盖障)。另外,金刚手菩萨属金刚部,常侍卫于佛,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藏传佛教造像中除了愤怒相的金刚手,还有如此尊之寂静相的金刚手,表情呈现和悦之相。此外,造像身姿挺拔,躯体健硕,工艺精细,体现了明代永乐时期宫廷造像的典型风貌。此尊头戴弯月形宝冠,顶束发髻,颜面端庄,略带汉人面部特征。耳挂大耳􀀀,耳侧饰扇形花结和U形宝缯。身姿挺拔,微向右倾,胸部高挺,腹部紧收。身着菩萨装,胸前饰璎珞项链,腰间系连珠式璎珞绸带,手腕、臂和小腿上皆饰钏环,装饰华美。双肩搭帔帛,自然飘拂于体侧。左手当胸结三宝印,右手高擎金刚杵,为金刚手菩萨的重要标识,表摧毁外敌,增益智慧。双腿盘曲,结跏趺端坐于深束腰仰覆莲花宝座之上。莲座上镌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原封底。莲瓣优美清瘦,内缘纹饰饱满,尖端部上卷成3颗圆珠状。2005年请于美国佳士得。著录:《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 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收藏家》2010年特刊,P53。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器物展览图录(一)P114-115,2010年。

明早期宫廷造像向我们展现了十分高超的雕塑铸造工艺,无论其姿势、手印、装饰、面相等诸多方面都铸造得极其规范。图10(金刚萨埵像)高21.5厘米,重2208克。此尊头戴花冠,雕饰精美。面相丰满端正,三目圆睁,泥金色泽沉静,彩绘生动传神。上身袒露,细腰,小腹部紧收,周身配饰繁缛。左手持金刚铃,右手托十字金刚杵,结跏趺坐。此杵原为古印度一种兵器,后演变为密宗法器,表坚固锋利智慧,可断除烦恼,消除恶魔。莲座形制与图9极为相似,座面镌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莲瓣挺拔秀长,主瓣间露出底层莲瓣一角,微微上翘。整躯造像铜质细腻,工艺精湛,衣纹层次清晰,流畅自然。原封底,全品相,收藏者珍之宝之。


图11和图12中的两对金刚铃、杵同为明代永乐时期宫廷铸造的精品。金刚铃是修法时用的法器,代表“智慧”与“女性”,阴性。寓意“惊觉诸尊,憬悟有情”。金刚杵原是古代印度的兵器,后来演变成密宗的法器,代表“慈悲”与“男性”,阳性。寓意“无法抵挡的力量”或“持久不变”,可摧破一切无知愚昧。金刚铃与金刚杵组合,常作为藏传佛教常用法器,当手持者双手相交,除隐喻男性与女性的亲密结合之外,更代表慈悲与智慧的结合。图11和图12中的两对铃杵的尺寸相差无几,图11中的金刚铃高22厘米,内口径9.5厘米,重674克;图12中的金刚铃高22.5厘米,内口径10厘米,重648克;金刚铃的握皈处施以鎏金,柄顶处由八瓣弯曲莲瓣与中央直杆组成的五股杵(图11)和九钴杵(图12),下为一尊寂静相菩萨,头戴花冠,双目微合。铃上饰覆瓣莲花,莲瓣中刻藏文六字真言“晻、嘛、呢、呗、美、吽”,下为一环连续横置金刚杵。之下为口吐连珠的兽首,吐出的珠宝宛若珍珠的垂幔。金刚铃上口吐联珠的兽首,梵语有“荣耀或庄严”的含意,完整的意义是“光荣的面容”或“庄严的面容”。为了产生清脆的声响,金刚铃材质为青铜,其握柄处同金刚杵一样,均为黄铜,并施以鎏金。铃内壁铸有代表身、语、意的梵文,并刻有“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制作工艺清湛,铃音清脆悦耳,是金刚铃杵中的最上品,为永乐宫中的杰作。(图11)2006年请于北京匡时;(图12)2006年请于北京翰海。著录:《罗博报告》P126-127,Robb ReportLifestyle,2011年1月号,总第40期。一西《永乐气象》The sublime grandeurof YongLe imperial bronzes,P34-39,2006年11月。



图13(大鹏金翅鸟)高27厘米,重3022克。据说此鸟出自印度雪山,以龙蛇为食,后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神。此尊双手合十,袒上身,展双翅,造型别致,为御用监佛作作品。在目前已知的永宣造像中,此尊尚为孤品,并且铸造工艺技法精湛,尤其是对羽毛的刻画形象生动。除此之外,面部开脸十分精美,双目圆睁平视前方。胸饰璎珞项链及长珠链,手臂饰钏镯,肩搭倒U形大帔帛。腰间系珠宝丝带,其上錾刻精美纹饰。下为鸟足利爪,站立于大覆莲座之上,莲座上下缘各饰连珠纹一周,莲瓣宽大舒展,顶端有圆珠状凸起,做工精致,明显异于永乐宫廷造像那种较为细长的莲瓣。2005年美国回流。图14(金刚手菩萨)高26厘米,重3236克。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化身,也是藏传佛教尊奉的三大依怙主之一(其他两尊为观音和文殊菩萨),在我国藏蒙地区具有广泛的信仰。藏传佛教中的金刚手菩萨皆为愤怒形象,而此尊的造型样式为寂静形造型样式。其头戴花冠,顶结高髻,面相庄严,神态安详。双肩宽厚,腰部收束,躯体柔软,肌肉饱满。全身菩萨装扮,上身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形连珠式璎珞装饰。双肩披大帔帛,手足处饰有钏镯,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自然。左手当胸结期克印,右手高举执金刚杵,体态优美大方。莲座为半月状束腰形式,上下缘各饰连珠纹一周,莲瓣宽大饱满,周匝环绕,对称分布。莲座上刻有“大明宣德年施”六字款,原封底。整躯造像造型完美,风格成熟,装饰繁缛,工艺精细,充分展现了明代宫廷艺术的精致与典雅。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明代宫廷造像中有这样的寂静形金刚手菩萨。由此可见,这一造型样式是明代宫廷的创新样式。至于为何要改变藏传佛教的传统佛像样式,这或许与汉地传统文化和佛教的教化方式有关。不难理解,出自汉地传统文化主导的明代宫廷,自然顺应了汉地这一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事实上,在明代宫廷造像中,许多愤怒形造像被改变了原有面貌,尤其是表现愤怒的特征明显减少。可以说,此尊具有明代宫廷造像的一切共同特点和价值,品相一流,值得珍视与收藏。原法国巴黎20世纪早期私人收藏,2010年请于纽约iGavel拍卖公司。  

从测试结果中发现的规律来看,此组宫廷佛像的金属成分非常稳定,铜含量介于80-85%之间,锌含量15%上下,大部分造像铅含量位于1-2%的范围内。这样,既保证了铜液的流动性,又保证了鎏金的亮度。锡、铁等元素低于1%,这也许对铜的质感有好处。需要指出的是,封底的锌含量要比同一尊佛像高2-3%。从色差上看,底板比佛像显得略白一些,且坚硬。另外,永乐时期的佛像鎏金最好,蓝色炭火慢烤,多次鎏金。古代金色很正,现代金由于质地纯,颜色黄中发红。当然,汞的排放速度不同也可至金色不同。图11和图12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的两对铃杵。金刚铃使用大量的锡,为铜锡合金,显白色。金刚铃的握皈及金刚杵与永乐造像成分相同。银色的金刚铃非常悦耳,黄白搭配更显皇家气派。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13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13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