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8

丹萨替寺风格造像学习笔记

在首博听到黄春和关于丹萨替的讲座,在此学习一下。

一、 名称的由来

丹萨替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桑日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因其地名帕竹,也称帕竹寺(帕:无生的法身,竹:舟船,指众生得以解脱。意为这里是一个可以证得法身佛位的地方,又如能把众生从苦海中解救出来的舟船一样)。丹萨替寺不仅是帕竹噶举派的主寺,也是其八小支派的母寺。

多吉杰布:噶举派僧人,创立了帕竹噶举派,是噶举派四大支派中较大的一派,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帕木竹巴。

二、造像风格的变迁

1、产生期:13世纪。造像风格尚未定型,造像特点不明显;

2、发展、定型期:14世纪。丹萨替造像的重要发展时期,造像风格成型,艺术特征鲜明突出;

3、衰落期:15世纪中叶以后。造像特点不明显;逐渐消融于明代西藏地区形成的统一风格之中。格鲁派的兴起,开创了西藏新的佛教艺术风格。

三、特殊的供奉形式

供于舍利灵塔的塔身周围。

大多数丹萨替像身后横出一个扁状的小铜榫,或在头后,或在身后,大多数在莲花座后部,而且一般是佛像铸完后再焊接上去,在铜榫与佛像的连接处可见明显的焊接痕迹。

四、造像特点

面部、头饰、躯体、衣纹、装饰、帔帛、镶嵌、材质与镀金、莲花座、大小规格等方面各有特色,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丹萨替造像统一的风格面貌。

1、头饰:以菩萨装头饰最具代表性。头戴五花冠,头顶束高发髻。头部及发髻一般不现出发丝,如圆盔罩于头顶,髻顶安半杵。

2、装饰:讲究和繁复。手足部的钏镯大多数是多圈组合的繁复样式;僧裙上密布立体雕花。在藏传佛教造像历史上空前绝后。

3、镶嵌:习惯镶嵌各种宝石。宝石品种繁多,有红珊瑚、绿松石、红宝石、蓝宝石、水晶、青金石等种类。有些造像身上嵌满了各色宝石,一般造像身上至少有一二种宝石镶嵌。

4、莲花座:比较低矮,双层束腰式莲花座束腰部位明显嵌入不深,少数造像的莲花座下面又增加了一层雕饰繁复的底托,底托上面环绕一周雕饰有涡旋状的緾枝莲花,既具极佳的装饰效果,又彰显出尊像的圣洁不凡,具有美好的佛教寓意。

5、大小规格:一般在25至35厘米之间,稍大者有60至70厘米,其中以30厘米上下尺寸的造像最多。

6、铸造工艺:红铜铸造,铸胎厚重,显示了雄厚的经济实力。

丹萨替造像是一种尼藏融合的艺术风格。尼泊尔艺术影响表现在衣纹的表现手法、装饰风范等许多方面。

西藏本土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造像题材:形成了具有教派思想和修法特点的新的神像崇拜体系;

2、造型样式:有许多新的造像题材没有现成的仪轨作为依据,需要重新设计和创造;

3、造像风格:在重新设计和创造中,大量融入藏民族文化艺术因素,形成了具有藏民族文化和审美特色的新型模式。

4、巨大的艺术承载能力:13至14世纪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发展,为各种文化艺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尼泊尔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各种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新风格。

涉及7种类别和40余种题材:

上师类、本尊类、佛母类、空行母类、佛陀类、菩萨类、护法类。这些不同的题材在宗教神格和造型特征上明显体现了与噶举派的密切关系。每尊造像都体现了噶举派思想和修法特点。

首博现统计出馆藏典型造像42尊。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8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佛造像艺术/佛造像艺术028 · 最后更新: 2022/03/08 10:42 由 arte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