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96

14世纪西藏丹萨替寺铜鎏金金刚萨埵(香港瀚海)

尺寸:高29cm
年代:14世纪
质地:铜鎏金
风格:西藏 丹萨替寺
来源:拍卖会
成交:未成交(2016.10)
参阅:香港瀚海
鉴赏:

估价:2,600,000-3,000,000 HKD

著录: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96

西藏 丹萨替寺风格黄铜鎏金 镶嵌宝石

壮伟华贵 大美典范—西藏丹萨替寺铜镀金金刚萨埵像赏析

黄春和 撰文

丹萨替造像是出自西藏山南桑日县丹萨替寺的一种佛教造像,其完美的造型、雄健的体魄、繁缛的装饰、精致的工艺,构成了西藏佛像艺术史上空前绝后的壮美风格,不仅展现了西藏佛像艺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见证了一个家族(朗氏家族)、一个教派(帕竹噶举派)和一个王朝(帕竹王朝)的兴盛面貌;特别是曾经辉煌一时、雄伟壮丽的丹萨替寺早已灰飞烟灭,这些精美的造像显得弥足珍贵,成为人们了解西藏那段辉煌历史最为可靠的实物依据,也成为我们触摸那段辉煌历史的真实存在。

此次香港瀚海拍卖公司推出的这尊铜镀金金刚萨埵像就是一件丹萨替风格的优秀代表作品,值得大家特别关注。金刚萨埵是印度梵语的音译,又译为“金刚持”、“金刚手”、“普贤”,意为勇猛大士。在藏传佛教中,其身份比较复杂,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他是本初佛。很多藏传佛教经典宣称,大日如来为密教初祖,金刚萨埵是第二祖,他与金刚持、普贤王如来是同体而异名;一种认为他是菩萨,是普贤菩萨的变化形象,与普贤菩萨同体而异名。《大日经疏》解释“普贤”的意义说:“普是遍一切处义,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具备众德,故以为名。”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一尊11-12世纪合金铜铸造的金刚萨埵像,其方形台座的束腰部位雕有两只大象,这两只大象代表的是金刚萨埵的坐骑,表明了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确实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尊金刚萨埵像头戴五佛冠,正面花瓣呈半月形状,头顶束高发髻,发髻如钢盔一般罩于头顶;耳边缯带向外翻卷,耳下垂圆环。面形宽大,额部高广,眉细上挑,双目睁视,鼻梁挺直,嘴含微笑,五官轮廓清晰明朗,刻画精细灵动,尽显主尊寂静庄严的宗教特质。身姿挺拔,躯体健硕,四肢粗壮有力,手与足部的表现尤为生动自然。上身赤裸,下身着僧裙,衣纹简洁,仅于小腿处刻画两道联珠线表现衣边,躯体起伏变化尽显无遗;手和足部饰有钏镯,钏镯形制繁复,做工极其讲究,非一般西藏造像可比。全身的装饰上又嵌有各种宝石,色彩斑斓,华贵无比。结跏趺端坐于双层束腰式莲花宝座上,右手当胸持金刚杵,表示摧破一切烦恼魔障,左手执金刚铃于左胯,表示以清净法音警觉一切有情。全像造型完美,法相庄严,身躯健硕,气势非凡,工艺精湛,品相完好,堪称一尊难得的藏传金铜造像珍品。丹萨替寺造像主要来源于丹萨替寺舍利灵塔,属于舍利灵塔上的“大宝装饰”。历史上丹萨替寺共建造了十余座舍利灵塔,大多为镀金铜塔,少数为银塔。1966年丹萨替寺遭到毁坏,这些舍利塔无一幸免,但难得的是留下了少量的塔身构件,主要是佛像和一些带有佛教雕刻的残件。1948年意大利学者图齐首次发现了丹萨替寺舍利灵塔及其精美的雕塑,并于随后公布出来,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外学者又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于是一种重要的西藏佛像艺术风格—丹萨替造像风格被确立出来,而流散于世界各地的丹萨替造像也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造像除了风格一致外,还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在造像背后可以看到一个特殊而奇怪的装置,即背后横出一个扁状的小铜柱,或出现在头后,或出现在身后,而大多出现在莲花座后部,而且还可看出它们是佛像铸完后再焊接上去的,因为在铜柱与佛像的连接处可见明显的焊接痕迹。此像莲座之后有一个明显的方孔,正是链接塔身铜柱的焊接点(多数情况下铜柱残留在造像上),充分证明此像是一尊来源于丹萨替寺住持舍利灵塔上的造像,具有见证丹萨替寺历史和艺术辉煌成就的重要价值。据笔者初步调查,在现存的丹萨替造像中,除此尊造像外,还有三尊金刚萨埵像存世,分别收藏于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西藏止贡寺。很显然,其他三像收藏于博物馆和寺庙,只能供人们观瞻和研究,唯此像流散在外,可以成为收藏家收藏的对象。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96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金刚萨埵/金刚萨埵196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