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10

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石雕弥勒佛三尊立像(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尺寸:94.6 x 54.6 cm
年代: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9年)
质地:石灰岩石雕
风格:中原
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参阅:外部链接
鉴赏:

比丘僧欣造弥勒三尊立像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美国克利夫兰特美术馆藏,见《陶斋藏石记》、大村西崖《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发愿文:大代太和廿三年岁次已卯十二月壬申朔九日庚辰,比丘僧欣为生缘父母并眷属师僧造弥勒石像一区,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下生人间侯王子孙,与大菩萨同生一处,愿一切众生,普同斯福,所愿如是。

本像所用石料为石灰岩,背光上部已残,为如来立像和小型胁侍菩萨像组合的三尊形式。背面上部刻有木结构瓦顶建筑,其内部线刻佛坐像和胁侍菩萨像。此像腿部极力模仿马图拉出水式衣纹,虽显枯瘦,然可见印度佛像对中国之影响。


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的太和二十三年(499 年)比丘僧欣造弥勒三尊立像,是北魏中晚期有代表性的石坐像。像后有发愿文云∶大代太和廿三年岁次己卯十二月壬申朔九日庚辰,比丘僧欣为生缘父母并眷属、师僧造弥勒石像一区。愿生西方无量寿佛国,龙华树下三会说法,下生人间侯王子孙,与大菩萨同生一处,愿一切众生,普同斯福,所愿如是。

像为石灰岩,高94.6 厘米。高肉髻,上有浅水波纹,面相丰颐适中,通肩式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叉腰,持大衣一角。双腿突显,大衣下露出内着之裙,如重叠的水波状。

此像胸前和上臂部之衣纹,呈U形平行分布,臂部衣纹与前述张永造像相同,分二叉如燕尾。衣纹为扁平状,上刻阴线一道。值得注意的是其双腿突显,两腿间衣纹呈U形,层层分布如水波涟漪。膝盖亦极力刻化,突起成圆球形。此种衣纹组织结构,排列分布,一眼看去无疑还是从犍陀罗佛像衣纹演化来的。但犍陀罗造像衣褶立体感较强,质感厚重。腿部也是自然的隆起。而僧欣造像大衣有如湿衣,呈出水状,尤其是双腿膝部,极力雕琢突显,可见作者是有范本依据并特意强调这种出水特征的。

虽然此像的犍陀罗痕迹浓厚,但这种出水大衣的处理手法应看到是有马土腊的薄透大衣样式的影响在内的。尤其是双膝盖极力雕琢成球形,与马土腊造像颇有相似之处。这种凸显膝盖的表现手法,在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和中印度的马土腊佛像腿部是个不可或缺的细节,此特征一直遍布于西域,如现在新疆丝路南北线所有石窟的塑像和壁画上,在河西的诸北朝石窟甚至东达青州的北齐石佛立像也莫不如此。可说是个带有西部佛像样式的外来信息或符号。 僧欣造像混合有犍陀罗佛像和马土腊佛像因素,但其范本不是直接来自外国,还应该是从西域间接而来的,成为当时艺匠感兴趣的样式并极力模仿。


donated to be set in temples. The making of Buddhist images allowed for personal devo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merits, but the erection of a stele was also an act of piety or gratitude by individual donors. As indicated by the inscription on the reverse side of this stele, it was commissioned in 500 by a monk for his parents, family, and religious teachers.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10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弥勒佛/弥勒佛010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