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85

18世纪尼藏风格铜鎏金说法弥勒菩萨(龘藏)

尺寸:整体高约42cm 宽约30cm
年代:18世纪
质地:铜鎏金
风格:尼藏
注解:莲台背面因佛像大,为正常铆钉固定;脸部侧面铸漏;有宝石脱落和缯带老断;有铸漏;
来源:龘藏
成交:75,000元(2019.08)
鉴赏:

自公元7世纪以来,尤其是12世纪末和14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相继消亡,尼泊尔艺术成为西藏佛教艺术的最重要来源。17世纪之后,尼泊尔风格对西藏的影响有增无减,尼泊尔风格早期造像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许多尼泊尔工匠也往来奔波,为藏区各地制作佛像。这些因素促使尼泊尔艺术在清代倍受西藏各地推崇,并逐渐形成一种交织尼泊尔传统艺术元素、西藏审美以及汉地艺术特征的尼泊尔造像样式。此文殊组像就是这种样式的代表之作。

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人寿八万岁时降生成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而在现世中弥勒还是菩萨的身份。弥勒,在佛教造像中有佛、菩萨两种造型,因为《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具有当世菩萨、来世佛这两种身份,其不同身份的造型各异,这是一件弥勒菩萨说法像。

此尊头戴多瓣式花冠,在花瓣中心装饰大颗的松石和shanhu;水滴型白毫分外妖娆,纤眉细目,眼睑微开,作下视状;菱形耳铛,垂承至肩;臂钏、脚镯、璎珞与花冠、耳铛相配华丽而精细;帔帛绕於身后形成环形装饰带,整体表情端庄,形象秀丽。此尊造像在细部的雕刻上,如横带、衣边、首饰、特别是台座上,都錾刻有细腻的花纹,台座的造型也是複杂而华丽,由镂空雕刻莲座以及华美的背光等部分组成,主尊结跏趺坐於此上,特别而少见,独特而优秀。背光同样是繁复而精细,内有卷草纹饰,颇具装饰效果。

整组造像的艺术风格具备尼泊尔传统造型的鲜明特点,与同时期尼泊尔风格造像特征基本一致。造像人物面庞宽平,眉眼上挑,五官位置偏下,是尼泊尔造像艺术的人物特点,在萨迦寺、夏鲁寺的造像和唐卡上都能找到其艺术来源。身躯壮硕,四肢粗壮,手脚刻画细腻,造型写实灵动,是尼泊尔造像艺术传统的完美展现。细长饱满的莲瓣、背光上如锯齿状的火焰纹饰,也能在这一时期尼泊尔风格造像作品上有所发现,如2014年东正春拍的明代铜鎏金尼泊尔佛组像(参阅北京东正拍卖2014年春拍“真如妙谛—佛教艺术品专场”0479号拍品)。下端的镂空的连座式样,是17世纪以后尼泊尔造像的典型做法,而非西藏佛教艺术的常见造型。但我们也应看到整组造像的艺术风格有着西藏艺术元素的存在,人物下颌圆润饱满,并非传统尼泊尔风格造像的下颌尖削;身后头光和背光相互交织,样式华丽繁复,内饰卷草纹饰,有别于此一时期尼泊尔风格造像的单锯齿头光,显然受到了西藏传统审美的影响(参阅:首都博物馆藏18世纪札什利玛风格释迦牟尼佛造像)。

综上所述,此组文殊造像工艺精细,造型生动,品相完好,是一尊极具艺术价值的清代造像精品。造像艺术风格鲜明,造型特征明显,在继承尼泊尔艺术传统的基础上,还融合了西藏艺术精华。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弥勒佛:弥勒佛085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弥勒佛/弥勒佛085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