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36

4世纪十六国铜鎏金释迦牟尼佛禅定像(西安博物院)

尺寸:高13.4厘米
年代:十六国
质地:青铜鎏金
风格:中原
来源:西安博物院
参阅:
鉴赏:

1979 年在西安出土过一件结跏趺坐的金铜佛残件,座垫上阴刻着佉卢文(中亚贵霜时代的文字)。此像两眼微闭,呈俯视状,顶部为磨光佛发的高肉髻,身上穿着犍陀罗风格的通肩式大衣,衣纹为图案化的 U 字形,左右对称分布于胸前和前襟部。衣纹断面呈浅阶梯状,双手结禅定印,捂在腹部前。大衣之下有坐垫,坐垫的纹饰为汉代流行的菱形方格纹和三角纹。此像为汉族形象,坐垫上的纹样也是汉式的,但坐垫背面为佉卢文——巴克特里亚文。

据古文字学研究者的考证,此铭文的特点当在 4 世纪末,即十六国时代的中晚期。当时统治关中地区的是羌族所建的后秦,其首领姚兴非常推崇佛教。此像可视为 4 世纪末期长安一带小金铜佛单体造像的标准器。


1979年西安文管会从废铜中收购的一尊金铜禅定佛像(高13.4厘米),磨光肉髻,通肩大衣,衣纹在肩部断面呈起伏阶梯形,立体感颇强。像背后刻有佉罗文,据林梅村先生考证,意为“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并认为铭文的特点应是公元4世纪末。弗斯陀迦·慧悦应是大月氏望族摩迦列的后裔。佉罗文起源于犍陀罗地区,2-4世纪流行于中亚,4世纪后渐废,在于阗、疏勒、龟兹及敦煌汉长城遗址中都有发现。内地则在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发现过一处佉罗文井栏题记。而长安发现的这尊佛像的大磨光肉髻、面相有些类似汉族,大衣前的坐垫为汉代流行的菱格纹和三角纹,从诸方面风格分析,此像是制作于中亚至长安一带的,铸造者可能是汉化了的大月氏人。尽管带铭文的十六国佛像甚为稀见,但上述三尊金铜像像却代表了中亚-长安、陕北-鄂尔多斯、河北三个大区域的风格。尽管地域广阔,但风格上并没有截然异趣的感觉,而是时代感很强,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


【长安城出土的佉卢文鎏金铜造像】1979年,西安市文物部门在长安县的废旧物资门市部收购回一尊鎏金铜释迦像。此佛像高13.4厘米,通体鎏金。佛作趺坐式,佛头略下俯,束发式交肉髻,面庞丰圆,眉长目细,鼻准丰隆,耳垂不大,神态安详,面露微笑。头后有两小孔,应当是装置头光的,但已散失。身着通肩式袈裟,衣领束帛自左肩甩向背后。胸前衣褶自身体中心线向左右对称雕出,断面呈阶梯形,重叠排列,纹理疏朗,线条流畅。两手相迭,掌心向内贴腹作禅定印。底座前方饰以连续三角纹和菱形纹,底座后方则镌刻一行外文字母。在座的右下端有一裂隙,此处的鎏金也脱落无存,在其内侧,用长2.5、宽0.5厘米的铜片作过修补加固,这表明此佛传世供奉的时间较长。佛像上的铭文经北京大学林梅村先生考释,这行铭文是用一种带有晚期特点的佉卢文镌刻的,铭文的年代大致在公元四世纪末。其内容是“此佛为智猛所赠(或制作),谨向摩列迦之后裔,弗斯陀迦·慧悦致意”,并认定“它无疑是住在长安的月氏侨民的遗物”。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36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36 · 最后更新: 2022/02/28 01:20 由 arte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