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75

南朝铜鎏金一佛二菩萨像(南京博物院)

尺寸:通高64.2cm
年代:南朝
质地:铜鎏金
风格:中原
来源:南京博物院
参阅:
鉴赏:

除上述较明确为德基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外,南京博物院近年征集并展出了两件保存完整的背屏式金铜佛造像, 这是其中一件, 以下简称为南博金铜佛2号.

展出时标为南朝。主尊佛作螺发,圆形面庞,嘴角上翘,呈微笑状,上眼皮微肿。上身内着僧祇支,外披两层袈裟,为“褒衣博带式”佛衣,胸部系带下垂,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佛跣足立于莲花高坛之上,两层莲瓣之下的坛基中央饰一莲蕾,两侧各饰一忍冬纹,再外侧各雕一狮。

主尊左侧胁侍菩萨束双髻,并戴宝冠,宝冠居中饰一环状物,头两侧的宝缯似已不存,头发沿双肩呈蕨芽形下垂,肩饰圆形物,帔帛和璎珞皆呈X型交于腹部下方,交会处饰一圆形物,并于身体两侧呈外展式下垂,左手手心向内持莲蕾上举至左胸,右手持桃形物下垂至右腹。佛右侧胁侍菩萨头戴三珠冠,宝缯垂肩,头发沿双肩呈蕨芽形下垂,帔帛和璎珞皆呈X型交于腹部,璎珞交会处饰一圆形物,帔帛于身体两侧呈外展式下垂,右手手心向外持莲蕾上举,左手握桃形物下垂至左腹。二胁侍菩萨均面露微笑,双眼微睁,身材丰硕,颈戴圈形挂坠项饰,跣足立于莲花座上。

背屏部分为无缘舟形背屏。头光作四道同心圆,中心雕莲瓣,在最外层与次外层头光之间雕刻曲枝忍冬纹,并在顶部饰一莲花宝珠。身光作两层,之间左右对称地各饰一簇莲花、莲花生及坐于莲花中的小化佛。在头光和身光之外的背屏上半部分饰五身坐于莲花中的小化佛,其余部分刻饰火焰纹。在背屏周边饰有七组飞天插件,目前是用细木棍充当榫与背屏相连。顶部飞天插件中出现托塔力士及阿育王塔,力士两侧飞天头发高耸,作羽翼状双髻。其余六插件的飞天,衣带飘举,小腹凸起,身姿由膝盖向后弯曲,亦多为羽翼状双髻。

据悉,两件作品中,南博金铜佛1号是南京博物院于2013年从四川征集,南博金铜佛2号是2014年征集,发生地不详。令人不解的是,南博金铜佛2号背屏顶部插件,曾在《六朝都城佛寺和佛塔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出现,作者明确将其作为德基广场出土的南朝金铜残件来举例,即本文的德基15号飞天插件。这是否暗示南博金铜佛2号是德基广场工地出土的南朝造像?笔者认为南博金铜佛2号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应无疑义,并十分希望这件作品出自南朝建康,因为其雕刻精美,具备许多南式佛教造像因素,但是否能确定为南朝作品尚存有一些疑问。

(1)背屏周边的飞天插件与背屏不似原配,反映在以下三点:插件与背屏锈色不统一,插件锈色多样、丰富,铜锈呈现出的冷暖色差跨度较大,而背屏锈色均匀统一。造像主尊及胁侍菩萨所立坛基部分,均表明作品已有为时不短的传世经历,莲瓣凸起部分的锈迹已然不存,并出现类似包浆的光亮,显示经过把玩或人为处理,这与该像背屏插件及德基出土的金铜造像表面整体覆盖一层锈迹不同。与飞天插件轻盈灵动的形态相比,背屏形状显得强健板实,两者风格存在差异,结合在一起并不协调。

(2)将南博金铜佛2号的背屏外轮廓,与德基1、3-6、9、13、16号的背屏外轮廓,在大体等比例的基础上进行轮廓运行轨迹比对,结果显示,由密集复合细线所代表的德基南朝背屏形制几乎类同,将其与粗线代表的南博金铜佛2号背屏相比,二者对背屏肩部的曲线处理存在明显不同,前者曲线相对平缓,张力小,后者外鼓,张力大,应不属于同一种类型(图9)。

(3)南博金铜佛2号主尊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在现存有明确纪年、着“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南朝背屏造像中,也难觅与其背屏轮廓类同的像例,如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释迦石造像、故宫博物院藏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僧成造弥勒金铜像、上海博物馆藏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年)慧影石造像,此外,四川地区同期背屏石造像也如此。现存南朝背屏造像对背屏两肩的表现,均未出现南博金铜佛2号那样张力外扩的曲线,这也与南朝造像整体一贯具有的含蓄内敛风格有所不同。

(4)南博金铜佛2号虽然许多造像特征与南朝造像相似,诸如主尊立莲花高坛,佛作螺发,着“褒衣博带式”佛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菩萨束双髻,戴三珠冠,帔帛、璎珞呈X型等,但是,菩萨脸形较南朝普遍的方形下颌显得更圆,双髻及三珠冠更为细巧,佛、菩萨眼睛呈月牙形微笑状,菩萨身材趋壮硕,两侧衣饰不够外展,这些特征与源自南朝的山东青州地区佛造像似更为接近。

基于上述所列问题,南博金铜佛2号造像的出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75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475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