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帕拉

风格:帕拉(Pala)

后笈多时期,戒日王(Haravardhana,612—647)统一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戒日王去世以后,8至12世纪,东北印度的比哈尔(Bihār)和孟加拉地区(Bengal,包括今印度的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和孟加拉国Bangladesh)在帕拉(波罗)王朝(Pāla dynasty)和塞纳王朝(Sena dynasty)的统治之下,佛教进入最后的繁荣期,尤其是在摩揭陀地区达到顶峰,直到12世纪穆斯林军队横扫恒河流域为止

帕拉艺术首先兴起于比哈尔南部,即摩揭陀地区,这里分布着菩提迦耶(Bodh Gaya)、那烂陀(Nālandā)、库尔基哈尔(Kurkihār)等宗教与艺术中心。帕拉造像主要以黑石造像与铜造像为主,黑石造像材质细腻,造像精致,装饰繁复,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 那烂陀寺是东印度重要的佛教中心,兴起于笈多时期,唐代高僧玄奘曾到此学习,一直到10世纪那烂陀寺都是东印度佛教的标志,12世纪毁于穆斯林军队。那烂陀寺出土的铜造像共51件,其中23件属于帕拉早期。库基哈尔村距离迦耶(Gaya)东27千米,居于迦耶和王舍城(Rājagha)两大佛教重镇之间,是朝圣必经地,也是造像的艺术中心。从1847年以来,在遗址先后发现了数量众多的佛教造像,其中大部分保存在加尔各答的印度博物馆(The Indian Museum,Kolkata)。库基哈尔村的铜造像大多数为黄铜,极少红铜鎏金,普遍采用错银和红铜装饰,很可能还镶嵌宝石和玻璃。帕拉造像用料厚重,身体宽厚,身体稍拉长,表情庄重,背光、莲座高大,程式化较重,有些还有非常精美的镶嵌。11-12世纪为帕拉艺术晚期, 造像多发现于孟加拉地区. 帕拉风格的造像对后弘初期西藏中部造像有较大的影响。

外文描述

Pala

相关页面

造像特征

公元8至12世纪是帕拉佛像艺术的创作时期,一般称为“帕拉艺术”或“波罗艺术”。石雕,铜质造像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流行的,由于帕拉王朝是在古笈多王朝的国土上建立的,所以帕拉造像主要以笈多造像的样式和技法为主。除了按照密教教义和仪轨的规定外,也会融入由印度各地来此取经学道的教徒带来的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帕拉风格造像应是多元文化和艺术融合的形式。早期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密教题材造像尚未形成主流,特征不是十分突出。晚期造像经过公元8~9世纪两百余年的发展之后,已达到鼎盛。

帕拉早期风格(8-10世纪)

8-10世纪左右的早期帕拉造像面相庄严,身体健壮,颇有笈多造像的典雅之风,基本特征:
造像面部五官清晰,眼窝深陷,鼻梁直挺,双唇紧闭,造型躯体挺拔,结构匀称,肩宽腰细,身体起伏变化较为明显,应是当地人真实的特征写照。菩萨造像通常头顶三花冠,造型较为低矮,这种冠式在当时非常流行,亦可称为“三叶冠”,装饰繁复,铜像花冠应有宝石镶嵌。造像服饰紧贴身体,少数造像的袈裟有平缓的U型衣纹,多数造像除了在手脚腕部有垂落的衣折外,通体的袈裟几乎平素无纹,仿若裸身一般,立像即便是双足下方的半圆形衣襞,亦是采用自内向外平行对称的辐射纹,坐像身下的袈裟边缘呈扇形排列,这些造像技法仿佛是笈多造像的翻版。特别是造像腰间袈裟内隐约可见的绳带,使腹部勒出起伏的肌肉,这是后笈多造像艺术的写实技法特征,可见早期帕拉造像借鉴了许多笈多艺术的样式与技法。

帕拉晚期风格(11-12世纪)

帕拉早期造像题材以佛和菩萨为主,样式与技法延续了笈多艺术的特征。晚期石雕造像伴随着密教的盛行,密教题材造像形成主流,特征十分突出:
菩萨和度母等女神像躯体多呈三折枝式,婀娜多姿优美动人。造像通常头顶圆柱状发髻冠,带花冠。耳际处横出典型的帕拉式扇形冠结,有的宝缯垂至肩部,有的呈U形自然上扬。造像具有典型的南亚印度人特征,面部上宽下窄,眉眼细长,人中较短,口鼻相对集中。身体躯干,四肢健硕,肌肉起伏明显,写实感强烈。衣质薄透,喜用敲刻出的花纹对衣着进行装饰,周身以珠宝项链、斜披的圣带及钏陶等作为装饰。

晚期帕拉风格铜质造像以密教的菩萨,度母,本尊像最有特征:
通常头顶圆柱状发髻冠,边沿饰三花冠,耳际处横出典型的帕拉式扇形冠结,有的宝缯垂至肩部,有的呈U形自然上扬。脖上挂项圈,左肩斜披圣带,两臂有花形钏饰,下身着裙。项圈为连珠纹形式,有一圈或两圈的,项圈下坠有三个小花瓣。圣带是丝织物形式的大宽带,也斜披于胸前,上窄下宽。臀部的花形钏饰也比较靠上。帕拉造像多用黄铜的合金铜,错银和错红铜的工艺比较普遍,在同一尊佛像运用不同的材质与镶嵌技巧刻画细节。比如用嵌银眼,用银,或红铜敲刻出的梅花点对衣着进行装饰,周身以嵌银或红铜表现珠宝项链、斜披的圣带等作为装饰。其目的是用不同种金属的不同光泽显现花纹美化造像。错银,红铜工艺的镶嵌法具体分四个步骤,第一步是在范铸阶段预留凹纹;第二步是对凹纹再进行精细的剔刻修正;第三步是将银,红铜镶嵌到凹槽;第四步是打磨平整。

帕拉造像台座特征

通常帕拉造像的莲花瓣台座比较高,双层莲花瓣靠近台座的上部,莲座的束腰不深,其上缘和下缘几乎呈垂直状。同时,莲花座的花瓣也很有特色,呈长圆扁平状,莲花尖部或承托莲花的莲叶尖部略微向外翻卷。也有少数莲座为单层覆莲形式。莲花台座有的莲瓣短小饱满,对称分布;有的莲瓣扁平舒展,紧贴座壁,对称分布或错落分布。通常莲座上下边沿饰联珠纹,有的仅在上沿或下沿饰联珠纹。有些帕拉造像的台座具有西北印度克什米尔造像台座的风格,台座成向上收紧的梯形,台座上有动物托举的样式。有些造像台座下有复杂的卷莲,工艺复杂,有特殊的视觉美感。帕拉造像的六足折角高台座呈向上收缩的多角叠涩形式,造型颇为复杂,非常像印度早期佛塔底座的层层向上收窄的形式。这类造像常常伴有圆形或拱门形背光,边缘有火焰苗形状规则排列,背光通常分别制造,插在台座后部,造型十分规范,但很容易丢失,留存完整带背光的造像非常难得。

深度阅读:

参考文献:

造像列表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帕拉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风格/帕拉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