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鉴定鉴赏收藏

古比特佛像网-古代佛造像博物馆

用户工具

站点工具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马图拉

风格:马图拉(Mathura)

如果说犍陀罗创造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奇迹, 那么马图拉(mathurā,又译为秣菟罗,马土腊), 贵霜的副都, 则是贵霜王朝的另一大佛教艺术中心, 也是真正印度本土造像的源头. 一方面马图拉位于恒河流域, 地处西北印度与中印度的交通要冲, 是文化交流和商品流通的中心; 另一方面, 这里传说是印度教主神毗湿奴的故乡, 佛陀和耆那教祖师也曾在此说法, 因此印度三大宗教都在此地流行, 商业和文化的发达促就了马图拉雕刻艺术的发展.

从公元2世纪下半叶起, 马图拉的佛像雕刻一方面借鉴犍陀罗雕刻的某些希腊化技法, 一方面将它化为初期马图拉式, 即加强民族化的演变过程: 马图拉佛像开脸较为宽平, 鼻翼饱满, 下唇肥厚, 眼睛大睁为橄榄形, 直视前方, 头顶盘为塔式的发髻, 面露古风式的机械微笑. 原来袒露右肩的袈裟, 变成通肩式的薄衣, 上刻密集的平行U字形或V字形衣纹, 下身为长及小腿的薄裙, 这种服饰也成为后期“湿衣派”造像的起始, 这种样式的佛像传入中国后, 对中国的雕塑乃至绘画影响深远. 如此经历百年, 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 完成了犍陀罗雕刻的印度化.

外文描述

Mathura

相关页面

造像特征

马图拉风格的造像虽然也受到古希腊艺术的影响, 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更靠近印度腹地一些, 造像的面容肯定不像古希腊人, 在风格上也偏向印度本土艺术的风格, 与犍陀罗佛像的区别还是较为明显的. 早期的秣菟罗佛像有很多都是裸体造型, 即使有袈裟之类, 也非常轻薄, 凸显人体的肉感. 头发也不是波浪 而是一圈一圈盘旋的螺发. 衣纹的做法通常是在隆起的棱上加刻阴线. 公元2世纪后半叶,马图拉风格的佛像逐渐开始吸收犍陀罗佛像的一些特点来改造自身. 到了公元4世纪, 马图拉佛像终于实现了印度传统与外来影响的完美融合, 迎来自己的成熟期. 成熟期的秣菟罗佛像, 体态显得更加优美细长, 面孔是东方人的特征, 耳垂长而厚, 发是典型螺发, 右旋, 有肉髻. 眼睛一般半眯, 神态平和, 淡然, 是我们印象里佛祖俯视众生的形象. 很多佛像颈部还有三道折线, 称为“三道弯”或“蚕节纹”, 头光为圆形, 一圈一圈装饰有不同的图案. 造像身材比例适中, 着通肩大衣. 最重要的是雕像的衣服上有许多条弧形的衣纹, 显得衣服十分轻薄, 并紧紧的贴在身上, 就像衣服被打湿了一样, 所以也叫“湿身佛像”. 这种样式的佛像后来传入中国, 对中国的雕塑乃至绘画影响深远. 还有一点比较特殊的是, 马图拉佛像多采用中印度地区出产的红砂岩来雕刻, 有的岩石上还带有米黄色或白色的斑点, 色调非常温暖, 与犍陀罗佛像的青灰色岩石大不相同.

深度阅读: ……

参考文献:
……

造像列表

古比特佛像网, 编号: 风格:马图拉
本页地址: https://fo.gubit.cn/风格/马图拉 · 最后更新: 2022/02/27 10:58 (外部编辑)